全本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科幻小说 >诸天从茅山开始 > 第十八章 下乡

第十八章 下乡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半个月后。

七月中旬。

江南之地气候温和,进入七月中旬,夏收的日子便临近了。

大沟镇这边种的是两季稻,四月播种,八月便能收第一季。

夏收临近,张恒身为张氏宗族的族长,自然也跟着忙了起来。

当然,他是假忙,主要是跟着族老们四处看看,装模作样的说几声:“嗯,今年的庄稼长势不错。”就像下乡视察的领导一样。

其实他根本没种过地,是好是坏也说不清楚,是个彻彻底底的外行。

大家说今年的庄家涨势不错,他就跟着点头。

你让他说个好坏,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毕竟现代的年轻人没几个会种地了,家里有地的大多也租给了别人,没几个会自己弄。

“族长你看。”

族老们身穿黑色马褂,拄着黄金手杖,向不远处指道:“这一片种的是水稻,而且是咱们南方特有的籼稻,脱壳之后便是籼米。”

“籼米是大米的一种,北方米为粳米,南方米为籼米,两河流域为江米也就是糯米,都属于大米,只是口感和外形略有不同。

“那一片种的是小麦,日后用来制作面粉。”

“东边那片则是粟米,也就是小米,小米饭用的就是这种。”

一路参观下去。

与北方不同,南方什么都能种,这是地理优势。

阳江县这边主要种三样,大米,小麦,还有小米。

其中大米是给城里人吃的,小麦是制作面粉的原材料,小米则是乡下农户的口粮。

至于玉米与高粱,不敢说没人种,但是种的比较少,南方人吃不惯。

而且玉米与高粱的存在意义是抗旱,北方夏季干旱,自然需要抗旱的农作物。

江南之地多雨,有些地方甚至能种三季稻,不需要考虑农作物的抗旱能力,种玉米的人自然不会很多。

其他的,类似红薯,土豆之类的种的也比较少。

红薯和土豆的产量高,但是伤地。

在这个没有化肥的时代,全面推广红薯和土豆种植是不现实的,有这个想法的人肯定没种过地。

首先,土地根据肥沃程度,可以分为三种。

上等田,中等田,下等田。《有化肥之后就没有这种划分了》

红薯和土豆的产量高,从地里摄取的养分也高。

如果连续种植几年红薯和土豆,便会因为土地的肥力流逝,上等变中等,中等变下等,下等田甚至可能沦为荒地,连杂草都不爱长,必须把土地放几年,啥也不种,养养地,这才能慢慢恢复过来。

而且此时的红薯和土豆,产量也不像现代那么惊人,随随便便就有三五千斤。

个头小不说,味道也比较差,口感发涩,与后世可以当水果吃的甘甜红薯相比,简直是两种农作物。

所以一些穿越到古代成为皇帝,上来就推行大面积红薯种植的人,两三年后全民能饿死一半,因为两三年只种土豆和红薯,土地里的养分就被摄取的差不多了,以后种啥都不爱长,没几年缓不过劲来。

哪怕到了现代,有化肥了,也没哪家农户敢一连几年种土豆跟红薯。

真要是那么干,这块地就废了。

“族长,我听振天他们说您最近在大兴土木,修建道观,以后还要跟着徐真人修道。”

“这修道嘛,我是不懂的,就怕您遇到骗子,这年头打着佛道两家幌子的骗子可是不少。”

聊了几句,族老们忍不住说起了徐真人。

张恒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。

相信等到道观盖好,见到徐真人的本事之后,这些人自然会安心与庆幸。

毕竟,这年头世道不好,妖魔鬼怪横行。

镇上有道观庇护,还有一位有本事的真人坐镇,那是十里八村的幸事。

“道观的事我自有主张,倒是族里,我有些想法。”

“我准备给族里拨三千大洋,以后凡是张氏宗族的长者,年满六十岁的,每月可以从族里领10斤大米,10斤白面,作为养老口粮。”

“另外镇上的义学也要办起来,我会从县里请几位先生回来教书,凡是咱们大沟镇的人,8一14岁的都可以免费读书,我也不求多,一百个字总要认识吧。”

张恒去镇上的学堂看过。

教书的是个老秀才,谁家孩子想来念书,每月要交一斗米,两条肉。

听着不多,实际上,普通人家一年到头又能吃到几次肉。

就拿大沟镇来说吧,十里八村加起来,有三五万人。

镇上的学堂呢,只有二十几名学生,都坐不满一间教室。

要知道,光是张恒这些天看到的,适龄读书的孩子就有几百个。

现在,他们这些人每天不是帮着家里干农活,就是打猪草喂猪,牵牛放牛,要不就去捡蘑菇,砍柴,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,十五六了,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。

“族长大恩。”

族老们齐齐施礼。

“你们不吭声,我差点把你们忘了。”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